营造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
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加强外出劳动力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创业服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要坚决摒弃大拆大建、统拆统建等“一刀切”的村庄建设模式,倡导运用“微改造”等方式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建筑、遗迹进行开发利用,厚植乡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保留乡村风貌。当前,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底数和现状,大力挖掘“安宁记忆”和“文化基因”,丰富农村历史文化内涵。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委会要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高质高效地做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加大投入,重抓基础。早计划、早动员、早整治、早见效;同时,常督查、常评比、常激励、长巩固,夯实“美丽乡村”洁化、序化、美化、绿化、环保化基础。
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以驻村领导为指导员、支部书记李拥政为组长、村主任吕培寒为副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规划先行。
1、乡村设计中的建筑大多由主体建筑与建筑小品组成,应充分考虑其功能性与美观性,整体建筑应充分融于周围环境,尽量做到融入自然,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采用能体现当地民俗民风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等。这样既可以体现当地的民俗民风,又可以节约成本。
2、细节上,村标、建筑外立面和文化节点的打造都应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植物设计则注重选择易于维护的乡土植物,配套设施需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景观设计是实现文化复兴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3、鼓励农村住房设计体现地域、民族和乡土特色,鼓励农村住房建设采用新型建造技术和绿色建材,引导农民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宜居住房。
抓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应立足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的指导性。在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按规划实施。 抓示范带头。“共建生态家园、打造美丽乡村”行动,设立污水治理试点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先行先试,在试点中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开做好准备。 抓环境整治。
乡村定位 乡村规划应基于对本地文化深度的挖掘,同时对现有民居进行修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优化农业景观结构。在总体布局上,结合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将乡村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选择乡村核心: 结合多种发展模式,如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新型城镇化,确定美丽乡村的建设核心。因地制宜发展: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注重特色与多样性,避免一刀切,合理布局中心村建设。
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广畜禽废弃物处理新模式,降低农业污染;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湿地保护水平;恢复提升乡村风貌,构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努力构建稳定可持续的田园生态系统。繁荣兴盛乡村文化。进一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依托各种节会、展会、旅游景点和互联网平台,将当地乡村工艺品推出去,助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
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规划设计: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方案,包括确定发展目标、要素配置、空间布局等。要注重保护和弘扬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乡村特色。 环境整治: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包括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清理乱堆乱放、治理农村垃圾问题等。